“广大青年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青年一代应该牢固树立的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历经千辛万苦找到的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道路,也是广大青年应该牢固确立的人生信念。”——摘自2013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要固本培元,把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引导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增强党的意识、党员意识、宗旨意识,坚守真理、坚守正道、坚守原则、坚守规矩,做到以信念、人格、实干立身。”——摘自2016年6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志与正,是习近平总书记经常提及并常以此勉励青年、倡导党员干部勤加学习与笃行实践的时政精神。众所周知,习近平总书记常常熟练引用传统国学经典内容用于日常工作指导,于平淡中将寓意深刻的传统文教精髓引申到时政领导工作中,“功崇惟志”与“坚守正道”的点睛之言既弘扬了传统文化的要义又指导了时政方向,有着令人有意想不到的启迪,以中国传统国学经典辅助廉政风化文教的构想,就是在这样的影响下产生的。
志,基本释义是对高尚与正义信念尊崇与追随的思想取向和决心,是廉的现实凸显,也是廉的思想范畴和具体的笃行状态,这在传统国学经典里是有具体表述的。《尚书•虞书•舜典》:“帝曰:‘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志,讲的是高尚与正义的信念与思想的取向和决心。《毛诗序》:“在心为志。”志,指的是内在思想。《礼经•乐记》:“丝声哀,哀以立廉,廉以立志。”志,在经典里是廉的体现,是上善的仁义精神和高尚与正义的现实凸显状态。《尚书•虞书•臯陶谟》:“臯陶曰:‘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彊而义;彰厥有常,吉哉’。”廉,对上善仁义精神和高尚与正义由衷推崇的质朴而纯正的思想心志。简,与正是等同的,简而廉,讲的是因为正而有志,这些在传统国学经典里都有很明确的逻辑表述。
正,是一切美好上善的仁义思想与意志的综述,在现实状态下与和、美、清、平、育、察的综述是对等的。古人对正备至推崇,于是有了“政者,正也。”(引《论语•颜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的治世理想,把正与政等同,相对于个人行为而言,正等同于最高修养的综述《易经•蒙卦•彖》:“蒙以养正,圣功也。”正,指的是类似圣人的高尚修为与操守。而相对于国家制度的政,则是靠所有那些有正的修养的人们共同建设出的,能够体现人类美好生活的情态与文明和谐的社会秩序与法规。
依据传统国学经典的释义,我们可以了解到,因为有志与行正,从而产生了廉正的高尚个人修为,又因为众多有高尚修为的人们的努力,从而就能建设出能够体现人类美好富足的生活情态及文明和谐的社会秩序与法规的廉政。廉正与廉政的明析与互换,这样的表述,本质上凸显的是人们对人类社会美好生存状态的追求与向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对廉政的高度概括性宣示,也是对志与正最简洁的综述。理解了这些,将有助于增强我们运用传统国学经典辅助廉政风化文教工作的信心,为新时代廉政建设奉献更多创新的廉政风化文教成果。
从传统国学经典里吸取养分,积极地辅助新时代廉政风化文教工作,这应该是未来中国传统国学推广的一个大趋势。把建设廉政工作的内容描述好,在明确它的监察责任与制度的同时,也可以通过传统国学经典的辅助,达到一种廉政风化常态的文教状态。在引用中国传统国学经典表述廉政的全面内容的过程中,广泛地应用中国传统国学经典实例,简单清晰明了地把廉洁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廉政,查处腐败是为了廉洁清正,能做到廉正也就能建设廉政这一朴素的辩证关系讲明白,努力与新时代的时政思想融和,之后,再创新整理出一种新型的廉政风化文教模式,来展示中国新时代的文化文明精神,以生动活泼的方式把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演绎得熠熠生辉,这既是一件极为光荣的事情,也是一种时代的担当与任务。
廉正,这一成词按传统国学经典文献的考据,最早出现在《周礼·天官·小宰之职》“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 ”这里讲的廉正,是要求官员要本着尊崇高尚与仁义的美好上善精神来笃行自身修养,从而能按礼制履行本职的职能,更好地服务社会和民众。
廉政,这一成词依传统国学经典文献的引证,最早可以追溯到《晏子春秋·景公问廉政而长久晏子对以其行水也第四》
原文如下:
景公问晏子曰:“廉政而长久,其行何也?”晏子对曰:“其行水也。 美哉水乎清清,其浊无不雩途,其清无不洒除,是以长久也。”公曰:“廉政而速亡,其行何也?”对曰:“其行石也。 坚哉石乎落落,视之则坚,循之则坚,内外皆坚,无以为久,是以速亡也。”
原文白话文释义如下:
景公问晏子说:“如果想要国家富强人民安宁这样的社会状态长久地保持下去,该要怎样的作为才能达到呢?”晏子回答说:“那要仿效水的作为。美好而颐生的清水受人赞颂,但是当水流浑浊的时候,所到之处没有不被它污染的;而如果水流清澈,就没有什么污垢是它不能洗净的,懂得正确的取舍,仿效清水流澈,那么上善仁义的政体就能长久。”景公又问晏子说:“如果本意是想要国家富强人民安宁但却让社会很快地陷入混乱最后令政体瓦解,是什么样的作为导致这类事情发生的呢?”晏子回答说:“那是因为履行政务的人在进行社会管理的时候采用了像顽石一类的作为。顽石坚硬是它的特质,看着它的表面坚硬,反复抚摩起来它带给人的感受也是坚硬,如果履行政务的人表现出的是类似顽石内外坚硬而不能带给人们仁义的感受和关爱,这类的作为是没有办法受到民众拥戴的,所以尽管有好的愿望和施政纲领,但是因为缺乏上善仁义精神的作为,从而不能获得世人的认同,因此社会很快地陷入混乱令政体瓦解消散。”
廉政,是指能够体现人类富足美好的生活情态及文明和谐的社会秩序与法规的国家风貌和体制,是中国自古以来最上善的理性人文思想,以及对人类文明寄望的上善仁义精神及文明社会建设的思想知识智慧体系的综论结果。其中监察、查处腐败是廉政建设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也是确保廉政整体系统得以顺利构建,造福国家人民不可或缺的坚实力量,也是鞭策激励更多廉正力量产生的基础。美好高尚的愿望,当然要能恪守美好与高尚的人来实现,从中国古代经典开始就有这样的描述。优秀与卓越,从来是相通的。真理与正义,从来没有固化在某个历史时期,而总是以生机勃勃奋斗不息的姿态,引领着时代以崭新的模式,奉献于人类社会,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这一美好愿景最清晰的凸显。
“青年志存高远,就能激发奋进潜力,青春岁月就不会像无舵之舟漂泊不定。正所谓‘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摘自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4月30日,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激励青年学子们的讲话。讲话中提及的“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是传统国学里经典的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寥寥数语已为有志学子指明了一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整个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文眀的廉政精神、凸显新时代的廉政中国锻造中国信仰的大道。志圣而圣,志贤而贤,志廉而廉,志正而正,法古为鉴,创新于时,总体而言,这体现的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廉政风化的文教创新模式。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我国国家治理体系需要改进和完善,但怎么改、怎么完善,我们要有主张、有定力。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才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年02月18日第01版)。中国传统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人类文明的硕果,发源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不但拱卫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理论,同样也印证着马克思主义辩证思想的普遍真理。《易经》“与时消息、与时偕行、与时偕极”的综论,与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共产党宣言》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有着震撼性的吻合。马克思、恩格斯在历史的时间段里离我们并不遥远,但是《易经》的源点生成时间,离我们基本超过5000年了。而就关于志与正在传统国学经典《尚书》里的记录结果来看,它上善的表述同样超过了5000年。
谈到以传统文化经典来辅助廉政风化文教,《论语》是不得不提的一本好书。《论语》里记录着中国的文化圣人孔子对廉政以及礼教的推崇,也就是特别强调秩序与法制对廉政的重要性。《论语•季氏》:“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原文白话文释义如下:
孔子说:“如果朝廷的政局稳定社会秩序井然有序,那么国家的管理、教育、外交、军事、经济的计划规则和条令颁布,都会是由天子来决定的。如果朝廷的政局动荡社会秩序也变得混乱,那么当这些现象出现以后就说明天子的权威已经被动摇,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的实际权力通常都已经被诸侯们所掌握,那么国家的管理、教育、外交、军事、经济的计划规则和条令颁布,也都会是以诸侯们的意见为主。出现了这样的现象以后,那么这样的国家政体是很少能够维持到300年以上的(古代一世等同30年)。如果当时的朝政被大夫们掌握,国家的计划规则和条令颁布都由大夫们来做决定,那么这样的国家政体是很少能够维持在150年以上的。而如果国家权力是被大夫家的家臣们所实际控制着,那么这样的国家政体是很少能够维持到超过90年以上的。在朝廷政局稳定、社会秩序井然有序的国度里,国家的实际权力是不会由大夫来掌控的。生活在朝廷政局稳定、社会秩序井然有序国度里的民众,是不会有什么不满和怨恨情绪的。”这一段是孔子用有道来描述他心目中认可的廉政礼乐状态。而在孔子推崇的《礼经》里所记载的,对于国人应当尊崇礼乐精神的内容,则把遵守礼教法则的重要性上升到了警示的高度《礼经•礼运》:“唯圣人为知礼之不可以已也。故坏国、丧家、亡人,必先去其礼。”
原文白话文释义如下:
“只有高尚并具有上善仁义精神的圣人深深了解秩序与法律不能成为毫无作用的摆设。因为那些想让一个国家走向衰败、令一个家庭毁灭、可以随意戕害一个人的生命的作为,首先要做的就是毁坏社会秩序与让法律规则失去应有的约束力量变得腐败堕落。”章句里用最朴实简明的语言描述了礼乐精神法律秩序对于国、家、个人的重要性,也直接指明了混乱社会秩序坍塌律法规则是国家走向没落、家庭遭受毁灭、个人生命随时不保的根本原因。
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党中央在制定重大方针政策时,通过不同的渠道和方式,充分听取有关党组织和党员的意见建议,但是有些人‘当面不说、背后乱说’‘会上不说、会后乱说’‘台上不说、台下乱说’,实际上不仅扰乱了人们的思想,还破坏党的集中统一,妨碍中央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造成了严重后果。”这类有背政治规矩的现象,严正提出“不得妄议中央大政方针”的警语,不但本身是从根本上破解“坏国、丧家、亡人”谜局的安邦济世的上善之策,也体现了与传统国学经典上善要义的高度融合的特征,更为廉政风化工作的文教取材指明了更具建设性的创新方向。
《论语•宪问》:“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原文白话文释义如下:
孔子:“如果国家的君主能够尊崇以上善精神为要义的法则秩序,那么当他对臣民有所要求的时候则不会出现什么抵触和抗拒的事情。”这一段是孔子认为廉政中法制的对民众的影响。
《论语•卫灵公》:“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原文白话文释义如下:
孔子说:“治理世事能够达到自然作为的境界,大概就和舜的作为相同了吧?那么,在那样的境界里能够有怎样的作为呢?那就是端正自己的思想,尊崇上善的仁义精神为天下人着想。”这一段是孔子认为可以成就廉政这种美好社会状态的当政者的道德品格。
从记录结果来看,《论语》里孔子的表述也将近超过了2500年,而这些文化文明成果在中国生成时,其中凸显的廉政思想,以及建设富强和谐的国家社会环境秩序及美好生活状态的政治构想,至今看来都仍然有它卓越的一面。
有所不同的是,在当时《论语》的年代,圣人孔子寄望的廉政风貌在2500年后终于得以逐步实现,只不过当年他尊奉的天子,在当今民主自由文明的时代,已由主政中国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中国共产党取而代之了。
廉政,这一中华民族文明里最闪耀的思想智慧成果,在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准表述里、经过高度升华提粹,必定造福于中华民族的现在与将来。其中由廉正凸显出的上善仁义的无我精神、为公思想,必将融合于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造福于中国的当下与未来。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当代中国青年必须和必将承担的重任。——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7月24日,致全国青联十二届全委会和全国学联二十六大的贺信。应时而动,创新进取,新时代“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与倡导,验证着马克思主义辩证思想的普遍真理,这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创举也是廉政中国的升华版。中国传统文化自信与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融合之后,必定会锻造出中国信仰这一最为璀璨的和谐人类的廉政风化成果。任重道远,以中国传统国学经典辅助廉政风化文教事业,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我辈生逢其时,自当砥砺前行不负新时代历史使命。
阅读提示:
为方便读者能够清晰明了地阅读本文,在文章附录中,作者特地为《从习近平总书记提倡的志与正,深研中国传统国学经典对廉政风化文教事业的辅助任务与重要性》一文中主旨关键字的字义做了注释。这是作者为严肃相关廉政风化文教创新题材写作必要的文字训诂,是对学术精神高度负责的行为。以下文字训诂内容的引证均来自本文作者曹和标的个人专著《道德经正义》(2011年四川师范大学电子出版社)、《论语正义》(2014年海南出版社)。曹和标个人专著《道德经正义》、《论语正义》是由出版社正规审稿出版发行,内容详实可考、合理合规合法。如有相关单位使用及转载文章及文字训诂内容,请务必标明引证内容出处,以备查询。
附录:
志:恪守于内心的节操及信仰,在思想之后而有所决定的内心愿望和意识取向。亦释义为自然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最本质的气质内涵以及由其本身凸显出来的意义。《尚书•虞书•舜典》:“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志者,和之义也。《毛诗序》:“在心为志。”志者,思想之所向也。《礼经•乐记》:“丝声哀,哀以立廉,廉以立志。”志者,廉之像也,质朴崇高意愿之凸显也。又《礼经•孔子闲居》:“孔子曰:‘夫民之父母乎,必达於礼乐之原,以致五至,而行三无,以橫于天下。四方有败,必先知之。此之谓民之父母矣。’子夏曰:‘民之父母,既得而闻之矣;敢问何谓五至?’孔子曰:‘志之所至,诗亦至焉。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乐亦至焉。乐之所至,哀亦至焉。哀乐相生。是故,正明目而视之,不可得而见也;倾耳而听之,不可得而闻也;志气塞乎天地,此之谓五至。’”志者,义气之以也。《易经•泰卦•彖》:“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志者,交融之动,通达如一之向也。又《易经•同人•彖》:“乾行也。惟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志者,所有之质,所思之向,所欲之势,所以之实也。
廉:因为能感受到上善的仁义精神并由衷推崇而决意倾心追随的高尚道德意志与现实作为情态。日常应用释义中常常有用于形容简朴、清正的道德规范与操守。《管子•第三十五•侈靡》:“请问先合于天下而无私怨,犯强而无私害,为之若何?对曰:‘国虽强,令必忠以义;国虽弱,令必敬以哀。强弱不犯,则人欲听矣。先人而自后而无以为仁也,加功于人而勿得,所橐者远矣,所争者外矣。’”哀者,质朴无私的修养,纯正而崇高的思想及作为,质朴高尚之像也,亦常有释义为伤情之类,此意于本释义不取。又《礼经•乐记》:“丝声哀,哀以立廉,廉以立志。”哀者,质朴崇高之象也,立廉之因由也。廉者,哀之象也,志者,廉之向也。
《尚书·臯陶谟》简而廉。臯陶曰:“都!亦行有九德;亦言其人有德,乃言曰:‘载采采。’禹曰:‘何?’臯陶曰:‘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彊而义;彰厥有常,吉哉’。”廉者,简也,简者,正也。简而廉,正而有志也。简:古时与“谏”通义,释义为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及现实作为来表达自我的思想与谋虑。字形亦有释义现行简字所表述清俭浅显易见之类,又或有以竹简之类简字字义比同,谏之要义有彰,学者参之。《春秋左传•成公八年》:“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诗》曰:‘犹之未远,是用大简。’行父惧晋之不远犹而失诸侯也,是以敢私言之。”简者,谏也,直正之表也。所谓“犹之未远,是用大简。”句出《诗经•大雅•生民之什•板》:“靡圣管管,不实于亶。犹之未远,是用大谏。”谏者,简也。句中《左传》所有之“大简”字形与《诗》之“大谏”有异,或因经典差异所致,学者可复细考之,然“简”与“谏”通义,不疑也。参《谥法》:“一德不懈曰简。”简者,勤笃一德之喻也,又所谓一德者,正德也,大谏之象也,大简之像也。又《康熙字典•酉集•上•言字部》:“又官名。《周礼•地官》有司谏。【注】谏犹正也,以道正人行。”谏者,正也,简之像也。一: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哲学体系里有着不可或缺的指导内涵。可以理解为自然性和真理的全部内涵。道或道意是一的常态表述。《尚书•虞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其中。”一者,彝则也,上善之道意也。汤《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又《尚书•商书•咸有一德》:“始终惟一,时乃日新。”一者,道意之上善彝则也。复《尚书•虞书•大禹谟》:“时乃天道。”又《尚书•商书•咸有一德》:“其坚其慎,惟和惟一。德无常师,主善为师;善无常主,协于克一。”一者,上善自然精神之道义也,自然性之像也。再《礼经•礼运》:“是故夫礼,必本于大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一者,自然性之象也。《礼经•中庸》:“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海河而不泄。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列焉。”又《易经•系辞•下传》:“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一者,文明之以也。《易经•乾卦•文言》:“子曰:‘龙,德而中正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中者,正也,贞也。中正者,守贞也,崇尚上善之极则而作为也。化,释义为合于上善自然规律的转变。《礼经•中庸》:“天下唯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又:“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化。”复《礼经•中庸》:“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又《易经•系辞•下传》:“履以和行,谦以制礼,复以自知,恒以一德。”一者,道之实义也,上善之彝则也。
政:国家机构为治理现实社会而制定的律令法则,以及现实社会里的民生状态及公共秩序。《尚书•虞书•舜典》:“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政者,法则也,彝则也。《尚书•周书•洪范》:“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农用八政。”政者,律则也。《春秋左传•桓公二年》:“夫名以制义,义以出礼,礼以体政,政以正民。”政者,正之像也。《论语•颜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政者,正也,上善仁义之以也。又《说文解字注》:“政者,正也。”正者,中也,上善的秩序及作为模式。《易经•节卦•彖》:“说以行险,当位以节,中正以通。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正者,利民之像也,上善之以也。又《易经•同人卦•彖》:“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惟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正者,上善仁义之德也。
正:释义为一切上善与仁义的至理、精神。《谥法》:“内外宾服曰正。”正者,上善精神及作为也。又所谓宾者,受尊重礼遇者也,正之要义也。参《礼经•乡饮酒义》:“天地严凝之气,始于西南而盛于西北,此天地之尊严气也,此天地之义气也。天地温厚之气,始于东北而盛于东南,此天地之盛德气也,此天地之仁气也。主人者尊宾,故坐宾于西北。”宾者,受主人之尊者也。西北者,天地之尊严气最盛之所也,至尊之以也,正之象也。《尚书•商书•说命•下》:“王曰:‘呜呼!说,四海之内,咸仰朕德,时乃风。股肱惟人,良臣惟圣。昔先正保衡作我先王,乃曰:予弗克俾厥后惟尧舜,其心愧耻,若挞于市。’”正者,贤圣也。复《易经•坤卦•文言》:“直其正也。”正者,像直之义也。所谓直者,喻义为公正合理,凸显正义之象也。直,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里主要释义为光明正大、坦荡磊落的无私作为和精神思想。亦在形式上解析为不弯曲。《尚书•周书•洪范•皇极》:“无反无侧,王道正直。”正者,上善坦荡之像也。又《尚书•周书•洪范•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正直者,上善磊落光明坦荡之喻也。《易经•系辞•上传》:“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直者,像日之所以也,光明坦荡之象也。参《易经•乾卦•文言》:“利者,义之和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所谓不言者,像自然世界有所动而又无具体表象、世人受其成而无所觉察也,乃无为之实也。又《尚书•虞书•大禹谟》:“厚生,惟和。”和者,乾之美利也,上善之所欲也。又所谓厚生者,天行之上善也,像乾美利之所欲也,正之象也。又《尔雅•释诂》:“育、正,长也。”正者,能生养而高壮也。《尔雅•释诂》:“育,养也。”养者,育也,厚生之象也,正也。
圣:道德高尚并且睿智。《尔雅•释言》:“献,圣也。”《谥法》:“聪明睿哲曰献。”又《尚书•周书•洪范》:“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明作哲,聪作谋,睿作圣。”圣者,能思想也,能辨惑以正也。《易经•蒙卦•彖》:“蒙以养正,圣功也。”圣者,养正也,仁义之像也,高尚之以也。
十世:300年。在古时30年为一世,十世,就是300年,五世,则是指150年,三世,等同9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