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编访谈】
作者:张 旭
在我国加快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博物馆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博物馆的数量和质量,一定意义上决定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气度和民众素养,代表着社会的文明程度。
目前,我国各类博物馆数量已达4510家,其中国有博物馆3528家,非国有博物馆982家。快速发展起来的众多非国有博物馆,承载着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的重要职责,担负着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文化需求的重要功能,已经成为全社会广泛参与、共同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建设文化强国的一支重要力量。为此,主编张旭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关中民俗博物院院长王勇超。
王勇超在京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
王勇超
陕西长安人,民进委员,大学学历,研究员,第十一、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文联副主席,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院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全委会委员。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他是中国民俗文化抢救第一人。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今,他累计投资近3亿元,抢救性地收藏和保护民居、石雕、砖雕、木雕、生产工具、生活用品等关中民间文物33600余件(套),并收集整理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关中地区的地方戏曲、民间故事、工艺作坊、礼仪乡俗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八千多个精美的石雕拴马桩和四十院明清古民居是关中地区数千年来多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见证,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共同财富,被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赞誉为"地上兵马俑"、"民族文化的基因仓和标本库"、"世界性的奇观珍宝"。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整合这些珍贵的民俗文化资源,王勇超选址隋唐佛教圣地南五台山脚下,创办了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2008年,该博物院被评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为了宣传、研究、弘扬这些优秀的民俗文化遗产,他组织专家学者召开了"关中民俗艺术研讨会","抢救保护关中民俗文化遗产专家研讨会",编辑出版了33万字的《关中民俗艺术论集》,并先后发表《抢救文化遗产重在民间遗物保护》、《珍藏历史,把根留住》等论述多篇,呼吁人们认识、抢救和保护民俗优秀文化遗产,用自己的行动为我国的民俗文化事业谱写着新的辉煌。
张 旭:非国有和国有博物馆“公平对待”哪些方面需要切实推进?
王勇超:博物馆作为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展示人类文明、促进文化交流、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博物馆事业取得了较大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博物馆的设立、变更和终止程序需要进一步规范,藏品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博物馆的教育、研究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非国有博物馆在设立条件、专业技术职称评定、税收优惠等方面与国有博物馆还存在不一致等问题。
去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签署颁布了《博物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非国有博物馆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条例》中明确要求在设立条件、税收优惠等方面对国有和非国有博物馆一视同仁。第二条规定“国家在博物馆的设立条件、提供社会服务、规范管理、专业技术职称评定、财税扶持政策等方面,公平对待国有和非国有博物馆。”第六条规定“博物馆依法享受税收优惠;依法设立博物馆或者向博物馆提供捐赠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税收优惠。”
《条例》为解决博物馆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促进我国博物馆事业健康发展,提供政策依据和法制保障。国家文物局随之出台了《关于贯彻执行<博物馆条例>的实施意见》,就深入学习宣传、贯彻执行《条例》提出了具体意见。
国有博物馆发展有国家投入和政策支持,其藏品大都出自考古、捐献等;非国有博物馆则主要靠创办者个人投入资金,收集散落于民间的文物、民俗艺术品等。非国有博物馆与国有博物馆在政策支持、税费减免等方面待遇不平等,还未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对待”。目前各种税费征收让原本就举步维艰的非国有博物馆的生存更加艰难。例如国有博物馆实行的免费开放补贴、税费减免等扶持性政策,使非国有博物馆处于很不利的地位,严重制约着非国有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
张 旭:非国有博物馆在政策支持方面目前还存在哪些主要问题?
王勇超:目前,一些地方出台的文件规定和扶持政策,对非国有博物馆发展虽然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从政策覆盖范围、政策支持力度和政策配套性、操作性来看,地区之间依然还不平衡。全国31个省区市中,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制定了非国有博物馆管理办法和扶持政策类文件,省级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相关文件的还不到四分之一,出台政策性文件且扶持力度大的,一般都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有些地方制定了管理办法但缺少具体扶持政策措施,有的地方出台了扶持政策却没有管理制度,有的地方只有省级层面文件,市、县却没有出台相应的配套措施。在贯彻落实政策中,一些地方还存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一方面使非国有博物馆发展缺乏完善的政策体系支撑,政策纲领性明显不足;一方面也使政策执行起来比较困难,往往无法落到实处,政策效应大打折扣。
从国家层面来看,早在2010年,七部委就联合出台了《关于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意见》,一些地方政府或文物行政主管部门,也相继配套出台了促进非国有博物馆发展的政策性文件,结合本地实际分别从技术、人才、资金、税收、土地等方面给予支持,使曾遭受社会质疑的非国有博物馆在创办、运营和发展中有了政策依据。2014年下发的《国务院关于清理规范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国发2014第62号)》,要求从2015年1月1日起暂停执行有关税收优惠政策。《条例》虽然提出了“公平对待“的财税政策要求,但地方在执行过程中缺少国家层面的操作性规定,一些政策不能真正落到实处、发挥应有效应。在这方面,非国有博物馆行业反映很强烈,应当引起国家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张 旭:如何办好“大学校” ?支持博物馆事业可持续发展
王勇超:2015年2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西安的博物馆时强调:“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在传承祖先的成就和光荣、增强民族自尊和自信的同时,谨记历史的挫折和教训,以少走弯路、更好前进。”为切实支持非国有博物馆与国有博物馆一视同仁、平等发展,建议重点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尽快出台相应税费纲领性政策。非国有博物馆的公益性特性,应与国有博物馆在政策方面享有同等待遇,享受国家文化、税务、土地、金融等政策带来的实惠,在企业所得税、营业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城市建设配套费等税费优惠方面出台优惠政策,这也是《条例》的基本精神。建议国家尽快制定《条例》有关配套性文件,发挥国家层面的统筹指导作用,加强在一些地方的执行力度,解决好“政策不落地”问题。
实行非国有博物馆免费开放措施。这是落实好非国有博物馆与国有博物馆“公平对待”要求的一个重要方面。从2008年起,国家开始对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政策,有力地发挥了博物馆的功能作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但目前这一政策只在国有博物馆中实行,把非国有博物馆排除在了政策之外,这明显违背“公平对待”精神。建议国家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在非国有博物馆中尽快实行免费开放政策,将符合条件的、公益性突出的非国有博物馆,逐步纳入国家财政补贴名单,真正体现财政政策公平对待、扶持引导的作用。
加强公益项目资金的投入。目前在全国有一部分体现国家水准和地域文化代表性的非国有博物馆,在服务公共文化建设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有的馆舍建设资金不足,大量藏品面临阳光暴晒或酸雨腐蚀,亟需入馆保护。希望国家相关部门顶层规划、合力扶持,从文化产业发展资金、文物保护经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专项资金支持,并从金融与文化融合政策方面帮助解决发展资金问题。
支持参与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国家一些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全都布局在国有博物馆和国有文化单位,而与国有博物馆发挥着同等作用的非国有博物馆,却享受不到这方面的政策“红利”。这种状况不仅不利于调动民间力量发展博物馆事业,而且使本来就生存艰难的非国有博物馆更加举步维艰。因此,建议国家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时,有针对性地把非国有博物馆纳入其中,在规划制定、项目布局、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统筹考虑,提供发展机会,确保其公益性作用的更好发挥。(作者:陕西省政协《各界导报·文教周刊》主编张旭)
原文刊载于陕西省政协《各界导报》2016-5-17
相关链接: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 坐落在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中心地带和隋唐佛教圣地南五台山脚下,东接翠华山,南拥五台山,西邻草堂寺,北瞰长安城,占地493.88亩、规划建筑面积10.8万平方米。
计划总投资人民币5.7亿元。该院由全国人大代表、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王勇超先生历经30余年创办,是以民俗文化遗产抢救、保护、收藏、研究和展示为主的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为一体的战略带动项目,是陕西省、西安市"十三五"重大建设项目,陕西省爱国教育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18中国西北旅游营销大会暨旅游装备展上,入围"神奇西北100景"榜单。
自恢复运营之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对全国所有医护工作者实行免费参观游览政策,全国医护工作者持有效证件(医师证或护士证)本人可享受免费参观。
以 馆藏内容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以来,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已收集、抢救和保护周、秦、汉、唐以来的历代石雕、木雕、砖雕、关中古民居和群众生产、生活、习俗、风情等各类遗物、名人字画共33600余件(套),征集保护了40院近千间明清古民居,收集整理了大批地方戏曲、工艺作坊、礼仪俗规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了民间艺术、关中民居、民俗风情、名人字画四大系列共九个类别的藏品规模。这些藏品从不同层面集中地反映了关中地区各族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审美、劳动、居住、习俗、风情等民俗历史风貌。被誉为"地上兵马俑"的8600多根精美的拴马桩引人注目,精美的石雕工艺极大地丰富了我国民间石刻艺术宝库,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增添了重要内容,是中国北方关中地区数千年来多民族生存和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见证,形成了民族文化的基因仓和标本库。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建设突出明清园林建筑风格,规划建设古镇游览区、民俗文化展示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演示区、民俗文化研究中心等各具特色的不同功能区,主要有40院迁建复建的明清古民居、民俗展览馆、展厅、展廊、文物库房、戏楼、店铺、工艺作坊、研究中心、人工湖、祭坛广场、园林景观等。该院的建成将填补我国大型优秀民俗文化展览、教育、研究基地的空白,成为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民族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基地、民俗遗物保护展示基地和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它将进一步发挥陕西历史文化资源优势,为延伸文化产业链和促进文化旅游经济发展发挥重要的示范作用。
同时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又孕育了一个优秀的文化产业-南山福苑。南山福苑是以发扬孝义文化,复兴传统美德为宗旨,以推广优秀的民俗祝寿、婚庆和陕菜文化为己任,以古老的建筑、精美的仪程、动人的场面、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别具品味的魅力为特色,成为一家用文化为人生在壮年成家、老来康乐点睛添彩的专业公司。
给老人过寿就来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南山福苑
让每一位过寿的老人置身于古朴典雅、气势恢宏的明清园林式优雅风格建筑环境中,体验最传统的民俗寿礼(轿迎寿星、儿孙拜寿等风俗民情),最地道的民俗养生美食(以蒸、炖、扒为主的关中十三花、关中八大碗等养生宴席),最古朴的民俗寿礼演出(老腔大戏、民间绝活等),最专业的寿文撰写(古文颂德、祈福寿文,宣德寿联等),让每一位来这里过寿的老人感受古风习习,仪礼淳淳,儿女的爱戴,子孙满堂,家业繁盛,颐养千年,享受人间欢乐,家国幸福美满!
从建筑到园林全部为明、清风格。按功能划分为民俗文物展馆区,游览区,名人活动区,休闲度假区,会议中心,别墅区等功能区。已经征集收藏的各类展品达万余件,其中石碑、栓马石5000余件;名人字画3000余幅;木雕及其它藏品2000余件,还有砖雕、玉雕、木雕及铁铸类、纺织品类、陶瓷类等丰富藏品。馆藏已有12000多件石雕、近万件木雕和砖雕、2000多幅不同时期的名人字画及4000多件周、秦、汉、唐以至明、 清时期陕西关中民间的日常生活用品和生产、交通工具等。其中,已建成了恢弘壮观、错落有致的古代民居一条街;具有典型农耕文化、传统的耕读传家思想的稷王庙也正在建设之中……
作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陕西关中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具有本源性的意义,是民族文化根脉之所系,其文化遗存十分丰富。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的建筑和藏品,是关中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智慧和创新的结晶,包含着关中民众的信仰、生活、政治、经济、艺术创作等全方面的文化,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历史写照。中央美术学院金芝林教授对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评价说:"拴马桩是陕西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文化艺术品,在民俗文化方面有很高的价值,它从一个侧面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成就。保存好这些民俗文化与艺术品,等于保存了中华民族本源的文化、美学和民族精神。"
博物院古民居一条街,是将散落在关中各地的、具有保护价值的100多所典型民居整体收购,移建到此,实施异地保护并开发利用。它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仅具有研究价值,其中数量众多、工艺精湛的木雕、砖雕、石雕等也具有极高的审美和观赏价值。
博物院收藏的拴马桩、饮马槽、石人、石狮、石龟等石雕艺术品12000多件,特别是雕刻精美、形态万变的拴马桩,为博物院增添了别样特色。这些拴马桩大都用青石雕刻而成,集中在一起,规模宏大,阵容非凡,凸显威猛之势,令人惊叹。它们的造型丰富,人物形象基本以胡人为主,其中十几件胡人妇女形象的拴马桩更是引人注目,代表了当时文化中进步的人文关怀与男女平等思想,也充分证明了宋明时期,我国西北各民族在关中地域的不断征战、迁徙和文化的融合。这些拴马桩不仅是我国一流的石刻艺术珍品,更是研究我国宋明时期西北民族历史的实物。这些石雕珍品不但为我国今后的艺术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影响,而且对艺术、民间文化和历史文化等研究机构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博物院的丰富收藏都是来源于关中地区和黄土高原,依托丰富多样的收藏,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将为弘扬民族精神搭建广阔的平台。它将以民间信仰的祭祀活动、民间文艺的展演、农耕文化的节庆活动、对民间技艺的传承等形式进行开发利用,将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打造成陕西乃至全国的民间骨干文化产业,引领和推动当地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
作者介绍
张旭:笔名子璐,长安人士,80年代生于被誉为“英雄之师”的对越自卫反击战参战部队47军139师,首届陕西小姐;中国人民大学法学、文学双学士、研究生学历;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绿色宣传大使、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荣获文化部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优异宣传奖、省新闻奖、省两会报道先进个人、省人大新闻奖、省政协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先进个人、省民进参政议政及宣传思想工作先进个人,发表文章2000余篇,累计160多万字,多篇文章被中国知网收录。
曾就职于世界500强航空公司,历任海南航空乘务长、陕西电视台《商界·陕西》主持人,陕西省政协《各界导报·文教周刊》主编;《长安文化》季刊主编、文化艺术传媒网总编、影评人、作家、特邀讲师,全国两会代表团驻地会议播音员。中国民主促进会省直委员会支部副主委、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岗培合格主编、丝绸之路东方舞文化艺术研究会副秘书长;陕西省国学艺术研究会理事、长安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省模特艺术协会传媒顾问、省健康快乐促进会首席记者;省大学生艺术节主持人大赛决赛评委、舞动长安·丝绸之路东方舞艺术节评委、丝绸之路东方舞文化艺术研究会全国教师资格证考官;海南省青年作家协会会员、省摄影家协会会员、省青年文艺人才协会会员、省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会员。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作协副主席贾平凹题词:“千秋文澜三杯雅,四海相知一碗茶”;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行政学院原副院长周文彰题词:“立德树人”;第五届CCTV主持人大赛冠军、央视朝闻天下主持人胡蝶题词:“文以载道,营建精神家园;教重立德,抒写风采三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