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文化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时代人物

草原深处的笔墨深情 —读于聚义老师《和布克河》有感
来源:管理员   |   发布时间:2025-03-17   |   所属分类:时代人物   |   阅读次数:20114

微信图片_20250317105211.jpg

文/薛玉娥

 

 

爱上有声阅读,体味书中百味。

                               ——题记


微信图片_20250317110010.jpg

在一次意义非凡的文化交流活动中,我有幸获赠了和布克赛尔县政府精心准备的珍贵礼物——于聚义老师所著的《和布克河》。当这本承载着草原风情与故事的书籍落入我手中,摩挲着封面,一种迫不及待想要翻开、探寻其中奥秘的心情油然而生。逐字逐句诵读其中,我仿佛穿越回自己初踏讲台的青涩岁月。这本书不仅是一部描绘边疆大草原壮丽史诗的作品,更触动了我的心弦,让我从唐文的成长轨迹中看到了自己成长的影子。

小说故事的主人公唐文,一个满怀激情与梦想的汉族少年,14 岁便响应时代召唤,主动下乡到边境牧场——和布克大草原。起初,他只是一个懵懂无知的少年,以捡拾牛粪饼为生。然而,在大草原的广阔天地中,他经历了无数的艰辛与磨砺,逐渐成长为草原的行家里手。他学会了放牧、垦荒、引河浇灌等技能,更在与各族人民的交往中,培养了深厚的友情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在唐文的身上,我看到了终生学习的光芒。他不仅在牧场生活中学会了放牧、垦荒、科学养殖等技能,还办起了 “知青面粉加工厂”,引领各族牧民走上了机械化加工的道路。这种不断学习、不断创新的精神,正是我们所要传承的宝贵财富。

微信图片_20250317105951.jpg

主人公唐文的成长故事,不仅仅是个人的奋斗史,更是作者对草原地深沉热爱。因为热爱,他文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蕴含着深情与智慧,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和布克大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捡牛粪饼、打髀式游戏、成人礼等生活化的场景,以及芨芨草、胡杨树、大草原等特有的草原风物,都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原生态的草原生活。他对草原各行各业深刻描绘,对草原风貌细致呈现,对草原上各行各业人物性格、生活状态精准刻画。从牧民们日常的放牧、挤奶,到节日庆典的欢歌笑语,再到草原上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每一幕都栩栩如生,仿佛是他亲身经历过的生活片段。这种深入骨髓的熟悉感,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既能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又能领略到于聚义老师语言的魅力。他的文字如同草原上流淌的清泉,清新自然,擅长用简洁笔触勾勒草原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让读者仿若置身其中,与牧民同呼吸共命运。在他笔下,草原承载着丰富情感与文化内涵,是精神家园。他将对生活、人性的洞察,对传统文化的回望、现代文明的审视、自然美景的赞美及人生哲理的探讨,融入字里行间,使文字成为情感的流露与智慧的沉淀,既有草原的辽阔壮美,又有牧民的坚韧温情,如画卷铺展在读者眼前。

尤为令我动容的是,于聚义老师细腻勾勒草原生活画卷时,不忘传递教育的力量。在他笔下,唐文这样的知识青年与草原上纯真质朴的孩子们,都对知识满怀炽热渴望,用行动演绎着终生学习的真谛。这份对教育的重视,如暖流般涌入我心间,引发强烈共鸣。身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深知教育对个人成长、社会发展意义重大。于聚义老师的佳作,无疑是鲜活且极具价值的教材,让我们看到教育在草原上闪耀的光辉与无限希望。

合上长篇小说《和布克河》书页那一刻,奔腾不息的和布克河仍在我的眼前流淌,它承载着书中人物的欢笑与泪水、希望与拼搏,也流淌进了每一位读者的心中。主人公唐文从一个懵懂少年成长为能带领大家建设家乡的 “草原巴郎”,这一路,他的坚韧与努力,对知识的渴望,对家乡的热爱,无不令人动容。他就像和布克河畔顽强生长的芨芨草,无论面对怎样的艰难环境,都能不屈不挠,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1.jpg

长篇小说《和布克河》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是对一个时代的深情回望,是对奋斗者的赞歌,是对民族团结力量的生动诠释。它让我们看到了不同民族在这片土地上的交融共生。修建团结大渠、开发石油天然气、建立工业园…… 每一个建设成果,都是各民族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结晶。

还记得那天,我刚参加完地区宣讲员大赛,在驱车离开和布克赛尔县的归途中,专程前往和布克河上游的松海湾探寻。当我手捧着《和布克河》,站在和布克河畔与之合影的那一刻,眼前流淌的河水,仿若融入了各族人民的汗水与热血,静静见证着过往的岁月,成为了团结奋进精神的永恒载体。它时刻提醒着我,无论时光如何流转,那些为了梦想拼搏的终生学习的精神,那些跨越民族界限的深厚情谊,都如同和布克河一般,永不停息,奔腾向前。

 

                              2025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