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周文彰,1988年获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海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任中共海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中国书协理事。现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央国家机关书协副主席。
发表了大量论文、文章和访谈,出版了20多部专著和译著,其中,《为民务实清廉一一做官做事做人 60讲》《好人不一定是好官 好官必须是好人》《周文彰讲稿》深受欢迎。
《让学习成为习惯》序节选
虽然本书也适合青年特别是研究生们阅读,但我更希望领导干部们喜欢。由于多年从事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职业使然,我讲课、写文章,已经习惯于以领导干部为对象。我借本书要传播的观点是:世界观、思维方式、互联网思维、价值观,决定人的想法、行为和命运,必须设法端正。要想端正它们,就要学习、学习、再学习。学习就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让学习成为习惯。学习习惯需要时间作保证;时间不是“挤”出来的,而是“安排”出来的。谁把业余时间安排得好,谁就会有学习时间和学习成就,因此“人的差异在业余”。人生成功的前提是:善用时间,做时间的吝啬鬼;刻苦读书,做书本的痴迷者;勤于思考,做思想的永动机;钟情现实,做现实的有心人!因此,学习要应用于思考,“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如果您从这些观点受到激发或启发,那是对我最大的安慰!
《感恩第二故乡》序节选
无论是在海南工作期间,还是离开海南这十年,我为海南做的太少太少,而海南则给我太多太多。我对海南的感情和海南对我的感情,驱使我还想为海南再做点什么、对海南再表达点什么。
我想到了诗歌和书法!
于是,从2018年上半年起,我散步写诗的内容便集中于海南,从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写起,陆续写海南名城、海南名胜、海南英雄、海南文化和文明等。当然,我写的目的不是全面反映或介绍海南,而是出于个人的兴致和感受,料想读者朋友是绝对不会抱怨我这也没写那也没写的。加上以往积累的一些诗和歌词,收入本书的,总计有60多首。刚刚过去的寒假,给了我一个多月的整块时间,使这些诗歌全部获得了书法形式,一并收录在书里。这本书,为我这第三个十年增添了新的内容:用诗歌和书法讴歌海南。
名家评论
文彰其人其心
韩少功
笔者曾任职海南省文联,两届共十年,经历过前后几任直接领导,文彰算是我印象最深的一位。
印象深,是因双方交往爽快且十分高效。平时有急事找他,电话总是畅通。只要他在办公室,几乎无须预约,推门进去就是。他办事也是掐着分掐着秒。有次省作协主席蒋子丹反映一位农民工作家很有才气,只是在农场养猪,条件太艰苦,连张像样的桌子都没有。他当即拨打电话找农场所属公司的领导,一番商议之后,把养猪郎调入省城另行安排——这种快刀切瓜的风格最对我的胃口。
他是个想干事也能干成事的人。琼剧文化镇、海南诗歌岛、书法之乡、电影下乡....这些大手笔都在他手里善谋善成,既是资源下沉,也是周到布局。海南省文明生态村建设更是风生水起,把生态优化、文化建构、民风改进、经济发展等内容打包组合,对准民众的迫切需求,高度契合后来有关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却在实践摸索上大步领先。有时间表,有路线图,有硬和软各项考核指标,大多采取民办公助和县筹省补的投入模式,十个村、百个村、千个村地逐年推进,很快就使广阔乡村面貌一新。父老乡亲交口称赞,不时还有省外参访取经者不绝于途。
思想理论也是他的重要着力点。《海南历史文化大系》丛书出版共十卷一百册,全仗他的倡议和部署。这个浩大的学术工程不是编一编陈稿,淘一淘旧作,全是原创性的研究,是横跨现实、历史、文艺、社会、民族、文博、人物、典籍诠注等广阔领域的重新起步。作为一场人文社科界的大会战,他靠前指挥,幕后服务,全面动员,广征英才,分口把关,难题会诊,两三年下来,丛书一举填补众多课题空白,一大批学术新人得以发现和锻炼。即便其中个别作品稍显薄弱,但对于相关研究而言,仍不失为破题与拓荒,为日后提供了初步积累。
给各类中青年文艺家的原创直接提供支持,为他们的个展(摄影、书法、美术等)和个演(音乐、舞蹈、戏剧、民间文艺等)“买单”, 与我的职责同样密切,更是很多业界同仁深为感念的一大创意。这些项目有大有小,资助额度少至一两万,多至一二十万。每年上百个项目构成了不小的财务压力,对于那年头的省级宣传部门来说,并不容易,几乎是涮坛子,刮锅底,尽可能节衣缩食倾囊而出。而这一笔笔不算太多的引导费或助推金,对文艺事业却是雪中送炭,撬动了更多社会投入,使很多专家有了此生不可多得的一次人生高峰,一个成长和收获的美好季节。一些农民文艺家、残障文艺家、民营文艺团队,正是由此进入公众视野的聚光灯下,成为了他们多年后仍在一再回味和慨叹的美事。
还有很多事没做完,甚至刚开始谋划,文彰就被调离了海南。后来,我去部里办事,发现秘书台那边陌生的面孔,这才突然感到,文彰先生确实已经走了,一个有时不觉而无时方惊的身影已经不在。
他是哲学博士,业余爱好诗词和书法,而这恰恰是我的短板一常常不敢妄议,只有学习和欣羡的本分。也许是熟悉他的为人处事,我看这些作品时,多是感受在纸外,在乎南国天水之间也。一比一兴皆心性,一行一草俱音容。他留在海南的二十载辛劳足迹已是他最好的作品,偶尔挥洒在纸上,化为琳琅满目别出心裁的节奏感和画面感,不过是人生的鸿爪雪泥,自然留痕而已。其实,诗为心声,书为心迹。作品几乎都不是写出来,而是作者在日子和日子中活出来的。这难道不是人类几千年来最本原、最质朴、最通达、最活泼、最动人心弦的艺术之道?
他的这些笔墨,能温暖我们这些故旧友好的往日与未来。
水巷口,海口望向世界的眼睛,深邃而悠远;水巷口,世界停在海口的一艘五彩斑斓的邮轮,摇曳多姿,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