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文化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丝绸之路

秦地英才,南粤折桂——记西安易俗社一级导演王群执导广东西秦戏《马援伏波》获广东省“五个一”工程奖
来源:来源:《中国艺术报》   |   发布时间:2019-09-06   |   所属分类:丝绸之路   |   阅读次数:3118

mmexport1567751493938.jpg

      作为广东省唯一入选“2018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的海丰县西秦戏精品剧目《马援伏波》日前在京上演。 《马援伏波》以马援励志名言“马革裹尸还”为创作线索,开掘了一个曾经被遗忘的历史人物,艺术地再现了马援出征南越的一段历史过程,突出塑造了马援心系社稷、铁腕肃贪、靖疆爱民的形象。

  东汉建武年间,南越郡守贪腐成性、肆虐残暴,屈杀越人头领,致使民变,南越动荡不安。其时外夷蠢蠢欲动,南疆危机四伏。赋闲在家的东汉开国将领马援毅然请命南征。兵至南越,安抚百姓,铁腕肃贪,奋力抗击外夷,历经险阻,终使南疆平定,丝路通畅,汉越安定和谐。南征大军凯旋返朝之际,马援下令立下铜柱,永镇南疆,宣誓国家领土主权。

1.jpg

  该剧以气派大方、激昂雄浑,擅演家国情怀的西秦戏排演,更彰显了马援保国卫民、为国献身的高尚情操。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之一的西秦戏,初考系明代西秦腔(即琴腔、甘肃调)流入海陆丰后与地方民间艺术和民情风俗结合,至清初逐渐游离于本腔(西秦腔)而自立门户形成了西秦戏剧种。该剧种植根于海陆丰,流行于粤东、广州、香港、闽南、台北(今称北管戏) ,辐射东南亚。

  《马援伏波》的主人公是西北人,由南国著名老生吕维平饰演,故事发生在南越,却采用了西秦戏的方式,编剧陈涣供职于海南琼剧院,导演王群却供职于西安秦腔剧院易俗社。那么,这出“南腔北调”的戏又是怎么混搭起来的呢?据陈涣、王群介绍,这还得感谢中国文联第九期全国中青年文艺人才(编剧)高级研修班。陈涣说:“离开老家闽南,履新海南省琼剧院。有一次我的戏在海口龙岐村伏波庙公演,我受邀前往。不经意间驻足庙前,那对‘伏胜南蛮光汉代,波平海国镇琼州’石刻柱联顿时吸引了我。于是,我一口气看完庙里陈列的所有文字资料。顷刻之间,伏波庙在我心目中的地位陡升。在海南,最有影响力的伏波将军,当属西汉的路博德和东汉的马援,其中马援率领南征大军,平定南越民变,抵御外侵,立铜柱昭示主权,维护了南海和平。 ”

2.jpg

  情发于斯,陈涣创作了《马援伏波》的剧本,却一直没有合适的机会来排。在“中青九期”培训班上, 《马援伏波》立即引起王群的兴趣。“我与王群一拍即合,被大家戏称为‘秦琼’ (秦腔导演与琼剧编剧合作)组合。王群陪着我冒雨到伏波村瞻仰马援墓,到杨凌毕公村参观马援祠,在西安城墙根品尝肉夹馍,去公园听戏迷吼秦腔……”陈涣说。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常务副院长傅亦轩是《马援伏波》的艺术指导,在这出戏创排过程中,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特聘导师罗怀臻、裴福林等都为其指导把脉。

3.jpg

  在排练的过程中, 《马援伏波》也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虽然被称为“天下第一团” ,但是作为一个县级剧团,人才的流失和硬件的缺失都成为排戏首要克服的困难。王群说:“没有排练场地,演员们便在搭设的大棚里排戏,忍着38摄氏度的高温,有的时候下大雨,雨水还经常把大棚压垮。 ”此外,人员流失也是个需要克服的问题,有些演员都是兼职演出,演出之后就要继续去干自己的营生。 《马援伏波》里有武打戏,但是现在的演员很难做到。一开始,剧组想去广州请武打演员过来,但是最终这个方案被否定了。陈涣和王群都认为西秦戏就该保持西秦戏的基因,剧中的武打戏通过导演的调度实现了扬长避短,如采用红色灯光揭示战后的场景等。

4.jpg

  作为一次跨地域的合作,“秦琼组合”在创作过程中,又是如何保持西秦戏的艺术特色呢?王群表示,在排《马援伏波》的过程中,充分尊重了西秦戏的音乐特色,把其唱腔和音乐的魅力发挥到了极致。同时注重把“陕白”的戏剧特点开掘出来,尤其是在表现人物矛盾焦虑心情的时候,用“陕白”来表现等。

5.jpg

  “秦琼组合”合作的第一部戏《马援伏波》成功晋京演出,具有积极的意义。一是为西秦戏这一基层剧种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有剧目才能发展传承,并且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重视,给予编制上的支持和帮扶;二是为稀有剧种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路径;三是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的培训计划有了切实的成果,也为之后的培训工作、为学员之间的交流合作提供了榜样。陈涣和王群在谈起中国文联开展的文艺工作者培训计划时,都深感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以学员为中心,以学员发展为己任、采取混搭的模式非常好,他们同时希望能进一步回“家”充电,能“回炉”再度学习。

6.jpg


新编历史剧《马援伏波》导演阐述


 王群


9999.jpeg

    王群,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中青九期校友、西安秦腔剧院易俗社一级导演。导演作品:新编历史剧《皇后梦》《秦直道》,新编现代剧《巨粉娥》《喜结良缘》《我爱我爸》《泾渭清风》,陕南民歌剧《巴山情》,根据贾平凹小说《秦腔》改编的《秦腔》(执行导演)等剧目。2016年参与导演大型现代剧《易俗社》入围中国第十一届艺术节,执导作品多次荣获国家、省级大奖。


555.jpeg

 

  该剧以汉代名将马援平南越民乱,抵御外夷为故事背景,以马援励志名言“马革裹尸还……”为创作线索,就该人物进行深入解读,心情久久不能平息,同时又有了创作该剧的冲动。这种冲动让我从2015年至今有两年多时间一直珍藏于内心深处。闲瑕之余他便让我浮想连篇,久久不能释怀。

  其一,感激编剧陈涣先生。他身处海南,艺术触角及创作灵感竟然锁定了一位陕西的历史名将,我在陕西从事创作的这些年,写马援的作品几乎没有,这一点让我这位作为陕西的戏剧工作者而为之汗颜,真心感激他为我们戏曲人物画廊中又创作出了一位有民族气节、有肝胆大义、有精神信仰的历史英雄人物。


  其二,为创作《马援伏波》,陈涣先生不远万里,三下关中寻根觅迹祭拜伏波墓。他如此执着,怀揣赤子之赤诚之心,让我不禁动容、动情、动心!那是前年秋季,我俩冒着濛濛细雨驱车前往陕西扶风县马援墓。初到扶风县伏波村,一片玉米地的中央,耸立着鼓起的土山,细雨下的马援墓显得格外荒凉,不由得发起“王侯将相今何在,荒冢一堆草没了……”的感慨。其实马援并不孤独,他俯瞰墓旁伏波村,护佑着村民,马援的后裔从两千年前在这里繁衍生息,不辍劳作,在这里静静的守护着这位千古名将。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穿越过玉米地来到马援墓前,此时陈涣也不顾天上的细雨,地上的泥泞,焚香跪拜,以示敬慕之情,与我共同感受这位躺在这里近两千年的汉代伏波大将军。看到他跪地叩拜如此虔诚,让我感动不已,不禁潸然泪下。就在那时,在马援墓前似乎已经与编剧陈涣达成了一种心灵的默契,就是一定要将该剧搬上舞台。

  其三,读剧本当我进入马援的心灵世界后,真正感怀到的是作者为什么能写出这样有血有肉、有脊梁的人物呢?是这位伟大的伏波将军“马革裹尸还……”之精神激励着作者在创作中忍耐寂寞,远离喧嚣,抛却浮燥,挑灯苦斗,真正把这种民族精神传承发扬,正是这种不朽的精神力量,也使我深深感怀到这份历史的厚重与剧本字里行间所渗透着作者创作背后的艰辛。

mmexport1567754396569.jpg

  一、剧本分析、人物分析

  “马革裹尸还……”的生命意义——

  大丈夫为国尽忠,战死沙场一张马皮裹着尸首魂归故里的荣誉,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气概呢?是对外夷侵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亮剑精神;是气壮山河,让外夷不寒而栗的战神精神,是忠臣良将的最高信仰与生命意义的价值取向……

  东汉建武年间,南越民乱,外夷蠢蠢欲动,南越石兰、朱兰姐妹为报夫仇,杀官兵、占府衙扯旗造反,此时外夷伺机欲动,外忧内患,南越形势危机四起。马援赋闲在家,戎马一生的他,本可安度晚年,却身在长安心在南疆,在家“筑沙盘”每日研究南越地形山貌,打探南越战事,实际内心早已做好请命出征的准备,不顾夫人再三劝阻,毅然请命奔赴南越。

  分析:长安、南越相隔万里之遥,千山万水阻挠,自古都有出征将士“未上沙场,病死路上,南越瘴气,索命异乡,十去九不还”之说。马援请缨出征,从实质意义上是真正的“请命”——抛却家室妻儿,远赴南疆,与其说舍家别妻,倒不如说是“对生命的抉择”。与妻子谈笑中,渗透着坚毅,在他的行为中,让人为英雄而感动。一句“知夫莫若妻”道出了夫妻恩爱的幸福美满。夫人的无耐送别,看似平淡,实则是生离死别的揪心之痛,她又要开始了翘首盼夫归,度日如年的漫长岁月。第一场——“请命别妻”,看似诙谐风趣,实则生离死别,这也是一场的“戏眼”所在。

  第二场——伏波“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军事战略

  马援身为武将,戎马生涯,身经百战,深谙军事韬略,抵达南越后按兵不动,详查民变根源,得知贪官古庆搜刮民财,横征暴敛,民怨沸腾,镇压百姓,处斩雒族头人诗索,激化民族矛盾,是百姓揭杆而起的缘由。大军来到南越发放军粮,不扰民、不祸民的安抚政策,逐渐得到百姓的理解。贪官古庆前来求救,马援才知道古庆攀附着当朝附马。此时官兵、百姓皆要斩杀贪官。杀——则平息民愤,朝廷奸佞就此事会大作文章,还未出师,自身难保;不杀——百姓愤怒难平,恐又激起民变,马援陷入两难之中。羁押古庆,请旨侯斩。

  分析:这场戏写出初来乍到南越的马援,尊重少数民族习俗修庙放粮,尽管百姓暂不理解,以德善安抚百姓,长此以往是深得人心之举,给后来孤身前往征侧大营吊唁谈判,做了很好的铺垫。对贪官古庆采取羁押候斩,稳住朝廷奸佞伺机进谏馋言,自身免遭迫害的万全之策。对百姓以德报怨,对贪官羁押不杀,侯旨请斩,稳中求胜的政治谋虑。


33332.jpg

  第三场——孤胆伏波入虎穴,坦荡正气劝石兰

  伏波数万大军驻扎南越,对民变采取不剿,意图不愿激化民族矛盾,以德服众,以善抚民,对以前古庆的废除越俗,不尊重民族传统,马援给予了有力的纠正,以图得到南越百姓的理解与支持,极力想说服索兰,化干戈为玉帛,以汉越共治政策,南越才能安保太平。所以,孤身前往征侧大营吊唁图海,想说服兰。祭奠图海时真诚的慷慨陈词,完全是站在兰的立场上权衡利弊,来感化兰。兰也钦佩马援铁骨铮铮,赠送珠宝以谢心意,尽管马援说的滴水不漏,然而兰替夫报仇心切,不听劝阻反逼问伏波,数易其主如隗嚣、公孙述等,最后以杀贪官古庆为底牌,谈判未果。

  分析:虽谈判未果,马援祭奠图海时以理服人,兰有动心之处,怎奈复仇之火让她难以平息,送马援珠宝的行动,能窥探出她内心也不愿与马援为敌的心里,焦点是古庆如何处置呢?她一句“送客”将马援又推到了矛盾的焦点上,马援只有等侯诏书处斩古庆。

  第四场——诏书下雪上加霜,收朱兰峰回路转

  “戏眼”应是:手捧黄土仰望天,马革裹尸回长安。

  马援孤身入虎穴与征侧谈判未果,踌躇满胸,朝中梁附马从中作祟,诏书到来只字未提古庆案,军中将士又瘴气加身,后方供给不上,数万大军坐以待毙,孤立无援,马援陷入极度不安状态,恍惚中梦回长安夫妻相见,倾诉自己胸中愤懑委屈。阿山、朱兰潜伏刺杀古庆被俘,被马援感化后,意欲筹集薏米,拯救大军于危难之中。

  分析:马援手捧诏书欲哭无泪,冥冥之中与夫人相见,道出了自己的苦衷。此处还原了伏波大将军一个真实的人性——纵然铁骨铮铮汉,儿女情长也是天。他此刻孤独、委屈、无助,甚至绝望,发出仰天大笑的慨叹,笑自己田园光景,儿孙膝前欢声笑语的天伦不去享受,笑自己戎马半世,立下赫赫战功,为汉室打下半璧江山,却被冷落在家无人问津,现实对人的捉弄,笑自己一颗赤胆忠心,被奸馋所误……,此刻伏波该何去何从?夫人唱出:“伏波大旗血泪染……,妻儿何惧共赴难……”马援心灵深处惊诧、慰藉、猛醒,耳旁响起秦腔“手捧黄土仰望天,马革裹尸还……”这是马援人格重塑的思想斗争过程。此刻秦腔独唱“手捧黄土仰望天,马革裹尸回长安”。马援在幕后独唱中拔剑起舞,伏波的豪情壮志、英雄气慨由三尺青锋中渲泄出来。紧接着朱兰、阿山被俘,马援舍身取义,递剑叫他俩斩杀自己,朱兰、阿山深感马援大仁大义,决心筹集薏米,救大军于危难。


....jpg

  第五场——曹木传诏赦古庆,伏波抗旨斩贪官

  石兰、阿山筹集薏米,大军脱离险境,士气大振。曹木星夜奔程来到南越,带来密诏竟让古庆官复原职,马援所奏古庆罪行查无实据!此时外夷又趁乱离间南越与大汉关系,嫁祸石兰,出兵南海,马援当机立断,为了百姓安危,还南越一片青天,抗旨怒斩古庆,联合南越百姓抵御外夷。

  分析:抗旨斩古庆,伏波又一次做出了生命的择决,密诏上讲古庆案查无实据,官复原职。如让南越百姓知道密诏实情,百姓对朝廷就会彻底绝望,更会激化民族矛盾,局面将不可挽回。明知抗旨斩古庆是死罪,会诛连九族,只有杀古庆才能平南越之民愤,还百姓一个公道。“大丈夫行事以是非论,不以成败论”。伏波将个人安危置之肚外,杀古庆上可对苍天,下可慰黎民,问心无愧,光明磊落,杀古庆此举可安抚民心全力抵御外夷,这正是忠臣良将对国家民族赤胆忠心的真实写照。

  第六场——越汉同心歼外夷,马革裏尸还夙愿

  朱兰、阿山找到姐姐。石兰有悔过之心,但自知罪责深重,又闻外夷侵略南海,率众拼死配合伏波抵御外寇,大获全胜。圣旨下,伏波斩杀朝廷命官,对抗王权,收回虎符回京复命,伏波立下铜柱,永镇南疆,万重合声,响彻云天……。

  分析:此场是该剧画龙点睛之重要篇幅,越汉共治,同心全歼外夷是伏波请缨平南越事端的最高使命。尽管蒙受不白,但国不复存,焉有小家,“伏波大旗血泪染……妻儿何惧共赴难……”夫人梦中相见的话语,使他抛小家,顾大家“丈夫磊落对苍天”的大义情怀,使人肃然起敬。他无怨无悔,是伏波品格、气节、正气流芳千古……。尾声,他完全释然解脱,唱着苍凉悲壮的秦腔:“手捧黄仰望天,马革裹尸回长安……”。是“马革裹尸还……”的更深层的解读。

  综上所述,是对剧本、人物性格、心理做了一个基础分析,以求帮助我们演员在塑造人物性格上有一个方向感,当然大量的细节需在排练我们共同碰撞灵感,使每个人物性格生动饱满,栩栩如生,个性鲜明。

  后记

  写完此导演阐述,内心久久不能平静,纵观历史长河,周亡后,春秋战国经历五百年战乱,最后赢政统一六国成为霸主,仅十四年,秦亡,又经战乱,东汉、西汉建立,中间又有王莽新政,百姓渴望和平统一……马援生于战乱,目睹百姓疾苦,他数易其主,为寻觅明主建功立业,为汉立下不朽的战功。平南越只是他花甲之年,披坚执锐远征南越的一个缩影。今天我们把这位尘封近两千年的历史名将马援深入其灵魂世界,用戏剧的形式搬上舞台,更是我们这个民族、时代所呼唤的精神信仰。

 

                         2017523

                          于古都长安


 

18.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