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于聚义
记得二十多年前,我应蓝田朋友的邀请,游览辋川溶洞时,路过唐代大诗人王维隐居的地方,我一句“能去看看吗?”朋友碍于情面,只好陪我前往。站在低矮的半石半土的房子前,眼前被杂草丛生和屋顶破旧不堪的残瓦所震撼,自言自语道“年久失修,无人问津呀!”
斑驳的木门被人工打造的长方锁紧扣,我们无法入内,只能站在屋前,面对林木掩藏的古屋放飞神思……
今天(4月27日)上午,我驾车,载着妻沿蓝葛公路去拜谒红二十五军纪念馆时,被路边醒目的“大唐王维苑”所吸引,思衬着改革开放了,王维故居也开发了?见箭楼上的“休闲、娱乐、聚会……”这已然标明,不容怀疑。
辋川河上的钢架水泥桥,河岸边的箭楼大门半开着,我将车停在门外,步入大门。
说真的,思盼寻访王维故居的念头一直未泯,路上还给妻唠叨不断呢!这次原本去葛牌镇,但路过辋川王维故居何不了却瞻仰一下大诗人王维故居的心中块垒呢!
辋川,是秦岭北麓一条绵延在蓝田县城东南10多公里的川道。川水在山间分为几条小河,再汇合流入灞河,从高处俯视,川流蜿蜒涟漪如“辋”样(古时车轮外缘和辐条相连的圆框)因此叫“辋川”。“辋川烟雨”,曾是关中八景之一。没想到啊,印象中美丽的辋川离我的预想差远了。山还是那些山,却没有想象中的高大。河还是那条河,水量却小了很多,因为采沙,有些河段,坑洼不平,深潭浅滩处处可见。因前段连绵阴雨,现在河水还有点浑浊。
穿过钢架石拱桥,向河对岸依山而建的一排砖瓦结构的二层灰楼走去,周围杂草疯长,有的高过人头,俨然早已荒弃。正纳闷时,一位壮汉大吼一声:“谁让你们进来的?赶快出去!”我不解地问道:“这是王维隐居的地方,咋不让人参观?”那人不但没有礼貌,而且蛮横无理地说:“岀去,出去!”夫人还想与之理论,那人气势汹汹朝我们走来,嘴里充满了污言秽语。我看这山野乡民蛮不讲道理,只好劝夫人休矣。
刚刚还充满趣意,却被这素质低下的家伙搅和了,让人扫兴,只好愤愤地离开了。
车行不远,路边一个依崖而建,正门上方“辋川山居”的眉匾映入眼帘,刹那间,车已驶过大门,我又倒车停下观察,门口沒有停车的地方,只好惴惴不安地驶进大门,试探地问了一位正在打扫卫生的妇女,她指着右后边的停车场,“有停车场!”
停好车,夫人信马由缰去巡视这个民宿院子,我则与一位男工聊了起来,才知这院子开始是蓝田县里一位投资者将移交的军营改建的,现在被西安一位老板租赁下来做民宿。谈到营收,男工悄声告诉我,人家不是为了营利,而是为了朋友们有个聚会的地方。
这时,夫人走过来问道:“喝壶茶要多钱?”两位清洁工均摇摇头,“不知道价钱。”这时,一位年轻人走过来回答道::“68元一壶。”我又问男工:“王维故居这么近,这老扳怎么不开发?”他告诉我,王维故居投资者亏大了,村民三天两头要这要那,老板弄得跑路了,再加上景区内有军事设施,加上地处秦岭保护区内,更不能大张旗鼓开发。虽然己经费弃了,仍然要严格限制人们进入,就连村民,每家只有一个进门证,因为里边有老百姓的土地要拾掇。
听了这些个原因,一下子冲淡了刚刚遭遇的不快。
想寻访王维的辋川故事,也只能在唐诗中寻觅了,看来也只好做这样美好的猜想聊以自慰了。
人们美好的传说“辋川别业”是王维曾经的故居,当年王维在此修建自己的居所,利用自然山势、天然起伏的河流水景,自己动手搭建的园、亭、桥,让自家的别墅充满了大自然的诗情画意。一千多年来,辋川和王维成为了一个统一体,提到辋川必定想到王维的辋川别业。而以前的“辋川二十景”早已不再,只留下王维栽植的银杏树和传说中的钓鱼台了。
王维故居很早就凋零,曾有人在故居上建了鹿苑寺,后来在上世纪破四旧时被推倒了,三线大建设时又在寺址上建了军工厂。
要寻找诗人描写的田园牧歌式生活,在辋川恐怕再难找到了。这里的村民,早先受军工单位职工消费拉动,属于蓝田最早商业化的群体。后来,又随着白皮松产业的兴旺,很多农家从事白皮松种植和销售,积蓄了不少资本,纷纷在蓝田县城、西安市区购置房产,留守的也多是老弱病残者。曾经开垦的山坡地早已退耕还林了,草菇、黄花、核桃、板栗属于山珍土产和林果副业。随着现代生态旅游业的兴起,政府为了复兴辋川旅游业,也曾围绕诗人王维大做文章,无奈受狭窄的地域限制和秦岭生态保护的需要,效果并不太明显。辋川大山中这若隐若现的亭台楼阁何时能以文史馆的形式再现其光彩呀?
王维像古代大多数诗人一样,清高又不满清贫,一生在入世与出世中犹豫徘徊。相比穷困潦倒的杜甫来说,王维有别业,甚是阔绰。杜甫在蓝田曾留下许些名诗,如《九日蓝田崔氏庄》中曰:“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从另一个侧面,我们想像当年辋川的山川沟壑布满了亭台楼阁,比如像文杏馆、竹里馆、柳浪、辛夷坞等。王维的《竹里馆》写道:“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就是岁月沧桑,世事变迁,这些古迹今天已荡然无存。当然,故地再不堪,仍有磁场在吸引着游人,每年前来寻幽凭吊者甚众。漫步在辋川的深山,也许能再寻回“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声,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的场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诗句,仍然汩汩流淌在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