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劳模蒲元宝带领徒弟在做“考种”工作(测量西瓜直径、含糖量、大小等数据)
无论何时见到蒲元宝,他都是一条绿色的军裤子,一双绿色的军胶鞋,甚至连参加中华全国总工会组织的全国劳模厦门疗休养他也是这身打扮。“这身衣服耐脏、方便,我喜欢穿,而且穿了十几年了,脱不掉了,也习惯了。”蒲元宝告诉记者,“我的工作一天到晚都是蹲在田间地头,我喜欢这一行,我喜欢种西瓜,看着它们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非常有成就感。”这或许是蒲元宝执着和成功的因果关系,面对记者的诸多问题,蒲元宝愉快地接受了采访。
不忘人民养育恩
蒲元宝是陕西省农垦公司第六作业站农工,从事西瓜品种培育工作30多年。自幼没有父母,不知年龄,不知名姓,由山西蒲州福利院取蒲州之地之“蒲”字为姓,起名元宝。后来蒲元宝被安排到了长安县的西安儿童福利院。
“人民养活了我,我从小立下心愿长大后一定要回报社会,感谢人民给了我一切的关爱和照料,我至今都不知道自己多大了,在哪出生的。” 蒲元宝说。
西瓜的研究培育是在农业作物中比较难的,而且越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就会越觉得难,很多问题会突显出来,这些问题如果不一个个解决就直接影响着研究成果,有时甚至就失败。
经过十几年努力,蒲元宝终于研制出了全国优良西瓜品种。虽然因为学历问题,他只得到了“高级技师”职称,但他却得到了最高荣誉——国务院表彰的“全国劳动模范”、教育部颁发的“科技成果完成者”证书等诸多荣誉。
采访到这里,记者有些哽咽了。蒲元宝的励志故事让我们想到了勤奋出才能、刻苦出成果、宝锋出磨砺、梅香自苦寒。
陕西省政协《各界导报·文教周刊》主编张旭与全国劳模蒲元宝(后排左一)参加2012年中华全国总工会组织的全国劳模厦门疗休养
迎难而上是本色
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党中央把农业发展放在重要地位,改变落后的农业生产条件和环境、加强农业基本建设,是当时解决发展问题的一个最基础、最关键任务。
1966年,蒲元宝就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被安排到了陕西省农业生产建设师生产建设兵团从事农业工作,当时只有13岁的蒲元宝跟着二连五班的干事在地里干杂活,麦子、玉米、棉花、高粱等作物,一年四季从种到收。
1970年,工作认真、勤奋的蒲元宝当上了八连的科研班长,那时候,他手上已经带了10个学生了,其中还有一个是大学生。“组织给我们一人分了12亩地,当时在作物选择上,经常是‘东打一锤,西打一棒’,做实验每天都在失败。”蒲元宝说。
中国农业在70年代后期进入了大发展局面,那时,所有的农业产品都在搞科研。蒲元宝为人活泼开朗,喜欢与同事交流科研知识,同事们也经常鼓励他努力学习文化,争取成为农艺师,但他却不在这方面努力,而是要搞自己喜欢的事儿:种西瓜,培育良种。当时很多人都不以为然:小学文化会搞出什么名堂?
用知识改变命运
“研究西瓜是一个很孤独的工作,如果你研究不出个名堂来,大家就觉得你没能耐,每当到了困难的时候,我就翻阅资料、书籍,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找教授学习请教。”蒲元宝说。
80年代,广东澄海县农科所种苗场研究出了新澄一号西瓜,它的父本用的是粉红肉的澄选一号长型西瓜。蒲元宝从中得到了启示:能不能把父本换成普通西瓜。在经过了数次失败后,1984年,蒲元宝终于研制出了自己的第一个成果:红肉“新澄一号”西瓜并开始制杂交种子,同事们一下对他肃然起敬了起来。
蒲元宝带领着他的科研班,在实践中边干边学,大胆探索,先后研制出西瓜新品种红肉“新澄1号”、“金城8号”、“新澄”无籽西瓜、“郑杂5号”无籽西瓜,小籽红肉“久比利”、小籽“金花宝”、“新红宝”无籽西瓜。跨入新世纪以来,他大胆创新,刻苦攻关,对红冠龙父、母本退化经过提纯复状,保持了原种性,重新命名为“华垦10号”“华垦24号”“华垦30号”“华垦36号”。经过不懈地努力,已拥有各种品种资源株系2000多份,数量约8000袋,所产自交种可繁殖面积4000余亩,并持有30多个自有的品种资源,在全国中熟西瓜品种(杂交种)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特别是改良红冠龙(1208)等5个品种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1991年他承担了有关科研部门的育种任务,主攻目标是西瓜的品质和产量。西瓜成熟的季节正是七月中下旬高温天气,他头顶烈日,从早晨一直干到下午,一次摘了十行西瓜,每切开一个西瓜都要用折光镜观察鉴定,用尺量秤称,硬是从近万斤西瓜中筛选收集了单产瓜种54.5克、含糖12.5%的优良自交系新品种。
1992年,他与陕西省果树研究所合作培育出的73公斤“1208”杂交种,获第五次全国西瓜区优质丰产组综合性状全国第一。1996年他培育出的“9658”西瓜新品种属红肉高产型,单瓜重量达20公斤以上,亩产超过万斤。世纪之交,他再次与陕西省果树研究所合作培育出“94-6”,获省西瓜品种区域试验第一,现已大规模制种销售。
蒲元宝先后培育各种优良西瓜品种达6000公斤,自交品系300多公斤,在全国推广种植面积达1000多万亩,创经济价值过亿元。
不满现状再创新
蒲元宝的西瓜育种示范效应带动了农场及周边地区西瓜产业的形成,使广大职工从种植西瓜中得到了甜头,脱了贫、致了富。
“目前,我在积极筹建一个集科研、生产、营销与培训为一体的机构,吸收一批年轻职工并带领他们一起研究西瓜、棉花、小麦等农作物栽培技术,推广农业新技术。”蒲元宝告诉记者。(作者:陕西省政协《各界导报·文教周刊》主编张旭)
作者介绍
张旭:笔名子璐,长安人士,80年代生于被誉为“英雄之师”的对越自卫反击战参战部队47军139师,首届陕西小姐;中国人民大学法学、文学双学士、研究生学历;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绿色宣传大使、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荣获文化部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优异宣传奖、省新闻奖、省两会报道先进个人、省人大新闻奖、省政协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先进个人、省民进参政议政及宣传思想工作先进个人,发表文章2000余篇,累计160多万字,多篇文章被中国知网收录。
曾就职于世界500强航空公司,历任海南航空乘务长、陕西电视台《商界·陕西》主持人,陕西省政协《各界导报·文教周刊》主编;《长安文化》季刊主编、文化艺术传媒网总编、影评人、作家、特邀讲师,全国两会代表团驻地会议播音员。中国民主促进会省直委员会支部副主委、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岗培合格主编、丝绸之路东方舞文化艺术研究会副秘书长;陕西省国学艺术研究会理事、长安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省模特艺术协会传媒顾问、省健康快乐促进会首席记者;省大学生艺术节主持人大赛决赛评委、舞动长安·丝绸之路东方舞艺术节评委、丝绸之路东方舞文化艺术研究会全国教师资格证考官;海南省青年作家协会会员、省摄影家协会会员、省青年文艺人才协会会员、省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会员。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作协副主席贾平凹题词:“千秋文澜三杯雅,四海相知一碗茶”;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行政学院原副院长周文彰题词:“立德树人”;第五届CCTV主持人大赛冠军、央视朝闻天下主持人胡蝶题词:“文以载道,营建精神家园;教重立德,抒写风采三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