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文化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行游天下

大理古城的新感受
来源:管理员   |   发布时间:2023-06-20   |   所属分类:行游天下   |   阅读次数:293

1.jpg

文/于聚义

去年自驾新疆游时,在乌鲁木齐与五十多年的老朋友王建忠夫妻俩相聚,说起他们的女儿王雪梅在大理开了两个康养酒店,环境不错,如果我们去大理古城,最好就住咱雪梅女子的酒店。

2.jpg

闲聊中也就这么一说,没想到一年后,我们还真的到了大理。当我们驱车还在半路上的时候,王雪梅一会儿电话询问我们走到什么地方了,一会儿又告诉我们,房间已经预留好了,等你们呢!

3.jpg

我告诉她,我们还有两个多小时才能到,你就先休息吧,不要等我们了。

4.jpg

晚上快十一点了,我们才驶入“易方精品酒店”,办好入住已经到了十二点。

房间宽敞,紫色方条木的屋顶,层高足有4米以上,墙面富有白族特色。顾不上欣赏就洗澡入睡了。

5.jpg

第二天一大早,在酒店用早餐后,雪梅老板驾车将我们送进大理古城她的第二个酒店,一是向我们展示一下她的成果,二是省去进古城的时间。

酒店的确精致,装修考究,玲珑典雅,三合院的环形二层阁楼(看清楚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四合院),中间有天井,还有喷泉、喷雾,正北方是白族风格建筑的照壁。置身其中犹如仙境。她和一位深圳来加盟的女士,每天上午11点准时视频直播,听说已经成为大理最棒的网红,我与她们俩分别互动,引来许多粉丝,体验了一把直播的乐趣。

午餐,她请我们全家吃野生菌火锅,这是云南近年时兴的餐食。

6.jpg

用完午餐,我们自由行动,感受大理古城的市井风情。走在起伏的石板路上,不一会儿外孙女就说累了,雪梅驾车又送我们回到易方酒店,休息一个多小时后,我们自驾去了洱海边,可天公不作美,细雨一会儿变小,一会儿又变大。我们冒雨沿着洱海边绕了一圈,看洱海的海景房,让人有一种不伦不类之感,他们想模仿国外的建筑,却因文化不同反而弄得四不像,没了自己的特色。

7.jpg

离开洱海边,我们驱车十多公里又来到大理古城,一是晚餐在这里有更多选择,二是观擵体验古城夜生活。

大理古城位于云南省西部,又名叶榆城、紫城。古城其历史可追溯至唐天宝年间,南诏王阁逻凤筑的羊苴咩城,为其新都。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占地面积3平方公里,是国务院公布的中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8.jpg

大理古城在唐、宋500多年的历史间是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承载着大理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是大理旅游核心,为国家AAAAA级景区。其中文献楼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楼额悬挂云南提督偏图于康熙四十年(1701年)所题的“文献名邦”匾额,故名文献楼。文献楼为两层歇山式土木石结构的镝楼,具有典型的白族建筑特色。

漫步复兴路,能感受到这是大理古城最繁华的街区,它连接南城门和北城门,路面为麻块石铺就,是古城南北方向最长的主干道。路两边商铺保持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是大理古城主要商业街道。这里被老舍先生赞为“东方的剑桥”,是夏天最该去的地方。这是我第三次来,前后快三十年了,大理变化太大了。这条街原名“护国路”,为纪念民国初云南人民反对袁世凯称帝,起兵护国而得名。“护国路”呈东西走向,全长1200米,宽7米,青石板铺面。其中最繁华的是中段,是中国最早最知名的“洋人街”之一。因为云南与

缅甸、老挝和越南三个国家接壤,古街上多见这些国家的风味餐馆与民族商品。在繁华的街区,我们坐在一家酒吧里,听着吉他手悦耳动听的曲调,欣赏他浑浊而有磁性的歌声,品着云南产的小豆咖啡,别有一番趣味。直到午夜,我们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

9.jpg

路过装饰别致∵:的餐厅,飘来一阵美妙的旋律,一问才知这叫洞经音乐,是一种古老的传统器乐乐种。史料记载,保存至今的下关洞经乐社“三元会”的传谱中,有“奉圣乐”、“龟兹乐”、“朝天子”等乐章。在不同民族中的流传又带上当地的民族特色,如巍山的洞经音乐明显地表现出彝族音乐的粗犷豪放,而在广大白族地区流传的又带着白族音乐的抒情和幽婉,让我感觉很亲切,因为在新疆生活三十多年,新疆的“龟兹乐”太熟悉不过了,所以,令我回味许久。

10.jpg

对于云南美食,我告诉妻女及外孙女,木瓜鸡源于大理州云龙县一带,用其盛产的木瓜烧鸡来防病治病补身,汤、肉酸香,味清纯,无油腻之感。可惜外孙女不喜欢,我们只好放弃。

11.jpg

大理古城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白族文化资源富集和多民族文化交融发展之地,中原文化、异域文化与本土文化在这里碰撞、交流,形成了灿烂的南诏大理文化和特色鲜明的白族文化,展现着浓郁的民族风情和璀璨的人文景观,其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可为创建园林特色景观提供素材。这可能就是大理古城为什么吸引世界各地游客的秘密武器吧!

第二天早餐后,我们的目的地是西昌,看看中国的航天发射基地,参观与感受一下中国航天的发展与成果。

12.jpg

(待续:下一集:看西昌问天。)

作者简介:

于聚义, 陕西广播电视台正教授级高级记者。1998年首届“陕西省‘十佳’电视艺术家”称号获得者,2001年首届“中国‘百优’广播电视理论工作者”称号获得者,曾任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电视学评论专委会副理事长,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电视学专委会副秘书长。


↑上一篇:时隔十年,又见昆明
↓下一篇:寻西昌问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