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于聚义
晨曦刚刚露脸,我在乡间小路上漫步,犹如闯进了风姿朦胧而纤秀的飘渺情境里。
绿油油的草地开满了粉色、鹅黄、白晣的碎花,从脚下铺展开来,直接天际,我似驾车的望舒,隐入太空。身旁的池塘里,“咕咕咕”叫声引发我的好奇,“噢!原来是青蛙鼓嗓!”浮潜的点点黑色蝌蚪,一会儿顶出水面,一会儿又下翔浅底,好生自在。
这时,阳光从山顶泻来,浓郁的黛色变成了翠绿色,唤起了大自然的勃勃生机。绿荫遮蔽了小道,似为我撑起的绿色遮阳伞。我穿过一条细长而又呈漫坡的小径,弯弯绕绕的路旁随处是牛舌头、千里光、鬼针刺及香附子布下的纱阵,谁知这里会不会有埋伏?
沟道间随处偃卧的大石头,既然成就了自然景观,又为人困马乏时栖息的地儿。记得不列颠岛的凯尔特人认为,“就算原本只是一块小小的石头,经过了数万年在地底下的成长后,会具有大地之母的治疗能力。”面对这些奇形怪状的硕石,我伫立许久而不愿离去。
顺着隆起的小土坡往前走,看到水利部门扶持项目已成气候,“混凝土围堰”泱泱泽国,正如杜牧名句“江村夜涨浮天水,泽国秋生动地风。”望水沉思,恍然幻化成孩提时期的我,与几个泥娃儿们“打江水”的嬉戏疯闹场景,瞅瞅哈哈,哑然失笑。
原本古老的一条溪水,被三岔河水库拦截,多亏库下游清泉汩淌,虽水量不大,但也常流,滋润了唐、蟠、与杜、李二坪四村的沃土。这一次小流域治理项目,又将潺潺流水拦腰截断,形成沟壑延伸的水面,蛮有些壮阔感,改变了干旱少雨的沟道小气候,还利于池塘蓄水,蛙鸣神韵,白鹤亮翅,鱼翔浅底,恰似江南水乡落户北岭脚下。
往前走是一大片翠绿的竹林,竹林的外围是郁郁葱葱的灌木丛,“香椿苗”树园,绿肥红瘦,散发着淡淡的椿香味儿,俨然春回大地。核桃树淡灰绒毛状的果实密匝匝地擎在枝头,一种独异的感觉悠然涌上心头。“哇塞!又是一个核桃丰收年!”山核桃,自然生成,绿色无污染,是村民百姓致富的特产,也是人们喜食的每日坚果之一。
沿着竹林继续前行,一片片一枝枝蒙茸的构树林,艳红的楮实子在绿叶间闪烁成熟的红浆果,清风吹过,枝头落下一颗颗熟透了的红果实,“叭”的一声,又“叭”的一声,楮实子瘫软在地上,散发出淡淡的芬香。记得儿时贪吃,个个都嘴角溃烂,咧嘴一笑生疼。前一阵,村医小弟告诉我,“构树的果实楮实子,号称男人的加油站“壮肾果”,遇见不能错过哦!”但食要节制,不可多食,食过五粒以上会嘴角干裂、溃烂。到时候,别怨我没有提醒。
不知不觉,升起的阳光袭来,像火盆倾烤,那热依旧炙烈,催我打道回府。
如今,幸归故里隐居,每日清早散步、晨练,遇见美景,随拍野外涉趣,是我惬意的一部分。
当我置身于山乡荒野之中的时候,耳边会传来潺潺流水的声音、悉悉嗦嗦的地虫声音、夏蝉鼓鸣的声音、鸟禽抖动羽翅的声音、风吹草丛的声音、果林相互婆娑的声音,以及被绿色掩藏的某些古老村庄传来的寂寞声……大自然的万事万物都在发出各自的声音,一切的寂静意味着夏日里一段惬意“早凉爽”时光,而“早”意味着采撷的机会:无根无叶寄生的菟丝子;纤细匍匐的地锦草;蓬勃可爱的旱莲草;鲜美葳蕤的马齿苋;令人触摸生畏的蒺藜草。真是“三步之内,必有芳草”,这是大自然给予的无私馈赠。寡惬的寂寞,恬淡的安静,都是一份飘然世外的隐逸时光。
在乡下,我咀嚼自然,我回忆人生!
大署记之。
作者简介:
于聚义 中共党员 陕西广播电视台正教授级高级记者,陕西作协会员,现任长安文化研究会副主席,陕西省侨联海外委员,蓝田县侨联主席。1998年首届“陕西省‘十佳’电视艺术家”称号获得者,2001年首届“中国‘百优’广播电视理论工作者”称号获得者,曾任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电视学评论专委会副理长,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电视学专委会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