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著名文化学者李炳武向西安国家版本馆捐赠了120余部图书版本,包括李炳武任主编的《长安学丛书》(42卷)、《中华国宝·陕西珍贵文物集成》(5卷)、《中国标识》(4卷)、《王子云丝绸之路艺术考古遗著》(5卷)、《丝路物语》书系(50册),以及《陕西文物旅游博览》《唐代历史文化研究》《长安墨宝》《长安雅集》等作品。
李炳武出生于1953年,陕西蒲城人,曾担任陕西省文史研究馆馆长。几十年来,他致力于长安历史文化研究,发起“长安雅集”等大型文化活动,推动创立长安学,为陕西文化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3月21日,记者对李炳武进行了采访。走进他的书房,只见书柜里摆满了他的各种著作,一盆兰花将室内点缀得非常雅致。一提起长安文化,李炳武兴趣盎然,满眼光芒。
记者:您是什么时候开始对长安历史文化产生兴趣的?
李炳武:我出生在唐玄宗泰陵所在的金粟山下,从小听着唐代的故事长大,对唐都长安充满了向往。13岁那年,我徒步来到西安;19岁时,用民办教师的微薄工资买了辆红旗牌自行车,骑行西安;22岁时,到陕西师范大学读书,毕业后留校。我当过中学历史和语文教师,对长安历史文化的热爱由来已久。
记者:1990年至2000年,您任陕西省文物局副局长达10年,主编的《陕西文物旅游博览》以鲜明的主题、丰富的内容和精美的装帧,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陕西省社科类图书一等奖。您能谈谈这本书的情况吗?
李炳武:20世纪90年代,陕西省委、省政府提出文物搭台、经济唱戏的发展思路。陕西是文物大省,没有文物便没有陕西昌盛的旅游业。
《陕西文物旅游博览》首次科学规划了陕西文物旅游事业的五大路线,是我省文物旅游和出版事业中值得称庆的一件大事,为“让陕西走向世界,世界了解陕西”闯出一条路子。这本书融人文景观与秀美山川为一体,化文物鉴赏与旅游观光为一炉,图文并茂,用30万字、600幅照片,将陕西境内具有观赏价值的160处景点全面介绍给国内外读者。
1995年,《中国文物报》刊发著名考古学家石兴邦《论〈陕西文物旅游博览〉的科学价值与时代意义》一文。文中写道:“这是一部立意高远、视野宏阔、体系完整、内涵丰富且装帧精美之旷世佳构。”
记者:《中华国宝·陕西珍贵文物集成》在规模上大幅超过《陕西文物旅游博览》,凡有兴趣于文物鉴赏研究者,读后必能有所获益。请您简单介绍下这套书。
李炳武:我对文物的研究也经历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宏观的《陕西文物旅游博览》出版后,我开始编写《陕西珍贵文物集成》大型图书。全书约200万字,从百万件文物中精选珍品2000余件,是有史以来集纳陕西文物珍品规模最大、种类最全的“百科式藏书”。
我拜访时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的李学勤先生,请他为书作序时,他说汉唐时中国在世界历史上的影响举世瞩目。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最璀璨的文化、最精湛的技艺,都荟萃于都城。陕西的文物之盛,因而甲于全国。陕西出土的珍贵文物是中华民族的国宝,《陕西珍贵文物集成》所集纳的文物,就是“中华国宝”的代表。为了准确,原书名作为副标题保留,现以《中华国宝·陕西珍贵文物集成》呈现。
著名历史学家史念海评价《中华国宝·陕西珍贵文物集成》是一座“丰富多彩的纸上博物馆”。石兴邦先生在序中写道,《中华国宝·陕西珍贵文物集成》的编撰出版,遵循了我国文史图籍编纂的范例。他表示,每当澄明盛世,集饱学之士,奉文化之圭臬,修宏图之巨制,编纂成册,藏之馆阁,传之后世,几乎成为定制。这给了我很大鼓励。
1999年,该书荣获国家出版总署精品图书奖,同年,该书作为国礼被送给英国女王和大英博物馆永久收藏。
记者:您创作的《世界第八大奇迹》电影剧本,被摄制成全景式的环幕电影,在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放映20余年。您能谈谈这部影片是在什么样的契机下拍摄的吗?
李炳武:1994年,我赴美举办“秦代墓葬艺术展”。在美国,我受迪斯尼360°环幕电影风光片的启发,回来创作《世界第八大奇迹》电影剧本。该片由赵季平作曲,西安电影制片厂副厂长张子恩导演,香港企业投资拍摄。影片用9个镜头拍摄,放映时使观众有身临其境的体验。作为辅助陈列,影片在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电影厅放映20余年,达5万余场。作为国内首部全景式环幕电影,《世界第八大奇迹》影响深远。我写的《秦始皇与兵马俑》,也受到广泛欢迎与好评。
记者:2003年,您调到陕西省文史研究馆当馆长,当年就发起了“长安雅集”大型文化活动,在全国引起较大关注。这一活动是在什么背景下开展的呢?
李炳武:“长安雅集”根植于王羲之1600多年前写下《兰亭集序》的会稽山阴的兰亭,文脉遗韵,源远流长。2003年是陕西省文史研究馆成立50周年。当年10月19日,第一届“长安雅集”大型文化活动以“再现大唐气象,高奏盛世和音,弘扬民族精神”为主题,在曲江宾馆隆重开幕,18个省市的艺术家前来参加。活动分为腾龙泼墨、雨林谈艺、秋池吟唱等,共280余人出席。
之后,“长安雅集”以高雅的格调、丰富的内涵、盛大的规模和纯粹的民族特色,成为海内外文化界人士向往的文坛盛事。
记者:您积极倡导、组织开展长安学研究,出版了《长安学丛书》42卷。您是在什么样的场合提出长安学概念的?最新进展如何?
李炳武:2005年,陕西省政府举办“隋唐文明座谈会”,我在全省文史专家、著名学者面前,首次提出长安学的概念。我说,一部《红楼梦》能够衍生出风靡全国的“红学”,一处敦煌石窟能够形成独立一派的“敦煌学”,以长安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在世界的广泛影响,对周秦汉唐历史文化的研究可以称之为“长安学”。文史馆的同仁们有责任、有义务去尊崇长安文化、研究长安学,让更多的人认识汉唐文明在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探寻古典,激发当代,以史为鉴,继往开来,创造中华民族新的、更大的辉煌。
长安学综合了哲学、历史、考古、文学、艺术、民族、宗教、地理、科学技术、文献研究等多个方面,有着丰富的内涵。在领导的支持下,在石兴邦先生等学界泰斗的鼓励下,我组织成立了“长安学研究中心”,步入了《长安学丛书》的编撰征程。2009年,《长安学丛书》首批综论卷、政治卷、经济卷、文学卷、艺术卷、宗教卷、历史地理卷、法门寺文化卷出版。当年11月2日,陕西省政府、中央文史研究馆专门主办了《长安学丛书》出版发行座谈会。目前,《长安学丛书》已经出版了42卷,还有8卷《长安学丛书·西安城市史》预计今年正式发行。
记者:您退休后还在持续关注长安历史文化研究,这些年还主编了哪些图书?
李炳武:2014年,“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跻身《世界遗产名录》。为了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我主编了《丝路物语》书系。该丛书50册,每册都聚焦古丝绸之路上的一座博物馆、一处古遗址或石窟寺,从中甄选出国宝菁华,讲述文物传奇,铺陈历史画卷。
2015年,受北大国学研究院院长袁行霈教授指点,我组织力量编写《中国标识》丛书4卷:《黄帝陵: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秦岭:中国的地理标识》《长安: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延安:中国的革命标识》。其中,《长安: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由我执笔。
记者:您从20多岁开始出版图书,50年来孜孜不倦,从不懈怠,是什么样的动力在支持着您?
李炳武:“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的名言一直深深激励着我。作为一名文化学者,我时常有一种很强的使命感,希望自己能够给后世留下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我年轻的时候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中“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句话使我终生难忘,不敢懈怠。我有幸生活在文化底蕴深厚的古都长安,有了学习研究的对象。感激生命里遇见的诸位前辈学者,他们是我负重前行的楷模与动力。在之后的日子里,我将继续伏案耕耘,为长安历史文化研究作出更大贡献。
来源:陕西日报 记者 师念